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名著 > 正文

用两个字形容文学名著,用两个字形容文学名著的词语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用两个字形容文学名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用两个字形容文学名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文言文中的“记”表示什么文体?
  2. 有人说中国文学史上四大名著都诞生在明清时期,为什么?

文言文中的“记”表示什么文体?

铭 铸、刻或写在器物上记述生平、事迹或警诫自己的文字:铭刻。铭文。铭志。墓志铭。座右铭。   在器物上刻字,表示纪念,永志不忘:铭记。铭心。铭骨。铭诸肺腑(喻永记)。   中国古代用于铭刻的文字逐步形成的一种文体,如《文心雕龙》有《铭箴》篇  “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意义  “记”的文字含义是识记,在这种含义基础上,“记”逐步获得了它的文体意义,成为经史中一种专事记录的文章体式。作为一种文体,“记”在六朝获得文体生命,唐代进入文苑,宋代其内容得到拓展,形式更加稳固。明清时主体性色彩更加浓厚,逐渐成熟稳固。根据史志中以记名篇的书目数量和文学总集中记体文内容的变化和类目的增减,可以更客观地了解“记”作为一种文体其内涵发生的变迁   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有人说中国文学史上四大名著都诞生在明清时期,为什么?

这个问题太庞大了,不是几句话可以说清楚的,就简单地说一下我的观点吧。

用两个字形容文学名著,用两个字形容文学名著的词语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了解中国文学史的人都知道,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学文必学诗。在古代,作为一个文人,不会口占几句诗赋,在朋友圈里都混不下去。所以,就文学上说《诗经》地位不可动摇;在汉朝,司马相如一首歌赋,就可洛阳纸贵;一代强人曹操,一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也可彪柄千古;唐诗宋词,名篇名句更是灿若星河……

可惜,这条文脉到元朝时被折断了。崖山之变,中国文化精英,十去八九,文脉传续,已是气若游丝,自然就出现了一个断层。元明之后的文人,已经没法再登诗歌殿堂了,品位也变了,不得已,就玩玩脱衣舞、写写黄***吧。于是,元曲大行其道、平书***成了时髦,下里巴人的东西成了流行,谁人还懂诗歌?自然,《红楼梦》《西游记》《***》……就出来了。

当然,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就像今天,不说格律诗了,就算是白话诗,又有几人静得下心来读一读的?所以,人们对文学的评判标准变了,于是诺奖也可以颁给鲍勃迪伦的,品味沉沦,“文学”要跟随大众的口味发展,是没法子的事情……

用两个字形容文学名著,用两个字形容文学名著的词语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看来题目作者的本意,是想吹捧元明两朝政治清明,读书人可以畅所欲言,这简直就是胡说八道。

元朝举行了十六次科举考试(简称“元十六考”),一共考中进士的共计1139人。其中***(***和南人)不到500人,那可是将近100年啊。

尤其是元朝刚建立之初的前42年,竟然没有开过一次科举,这就如同现代,废除高考制度(这种情况其实近代也出现过,其不良影响迄今尚存)。

用两个字形容文学名著,用两个字形容文学名著的词语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元代读书人报国无门,社会地位又极其低下,九儒十丐,读书人比之***尚且不如,只能借古讽今,因此元曲大行其道。而且文***盎然,关汉卿,汤显祖是其中的佼佼者。

读书人为了发泄对元朝统治者的不满,宋朝的皇帝们倒了大霉,被元代的读书人戏说了一个遍。


到了明朝,恢复了科举,读书人的地位似乎比元朝高了不少,但就是在明代,读书人的脊梁被彻底打折。朱元璋当了30年皇帝,开了11次科举,录取了不到4000名进士,结果依靠明初四大案,就杀掉了15万名官员,另外找借口被杀掉的不计其数。

设立锦衣卫,废除丞相制,宁肯相信特务也不相信读书人,曾经有这样的说法,在明朝,只要进私塾开蒙,就等于是一脚踏进了鬼门关(明代著名的文臣无一得善终)。

经过元朝近百年的摧残,中国的读书人已经伤筋动骨,朱元璋在这么一折腾,那些真正的饱学之士,再也无意于仕途,著书立说成了他们唯一的选择。


朱元璋的后人们,对读书人的态度,比朱元璋有过之而无不及,朱棣雪埋了大明第一才子解缙,诛杀了方孝孺的十族。

成立了以太监为主的特务组织东厂,用这些被***了的东方不败们来监视天下的读书人,并创造性的发明了廷杖。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用两个字形容文学名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用两个字形容文学名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